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迫切需要无用之用社会各界鼓励3一6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手工活动提升创

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之用的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对此,有些人表示,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人类理论和原创思想非常少。顶尖基础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他们特别缺乏能够心无旁鹜、长期稳定深耕基本理论的人才队伍。

叶玉江表示,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包括投入不足以及结构不合理。相关统计显示,在2016年时,当年全球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研究与开发)投资比例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2%,这比10年前的水平有所提升。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对RD投资比例15%~20%,我国对于基本研发投入仍然不足。

叶玉江还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基本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了一些块儿”。据统计,我国当前基本研发主要来自中央级财政,而其在全国总体中的占比达到90%以上。在一些先进国家,如美国等地方政府也会承担支持基本研发的一部分责任。而有些企业将其支出的金额至少达到20%。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对基层创新投入占一半,而我们占到了90%; 我们的地方政府对基层创新贡献仅7%, 而美国接近20%; 美国社会资金为总计分配20%, 对非共识项目提供重要支持;但我们的企业几乎忽略这些情况。”

今年1月份发布的一个文件名为《关于全面加强基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管理工作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要优化基于全面的资助计划,并鼓励更多地方、企业和个人加入到这一过程中去,以促进多元化筹资机制建立。此外,还有一些专家提出建议,让小型团队、小方向上的可能结果得到更多关注。

童金南教授则提出了一个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即使是在小众学科,也需要设立专门保护他们的小型项目,以及设立专门保护那些学科中的人才团队。这将帮助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保持青年人才留下,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新的流派或领域。

王越教授则认为,对于这种类型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应该更宽容一点,因为这是正常现象。在他的看法中,我们应该更理解每个人的努力,并且应该给予他们适当奖励或者认可,无论他们是否取得显著成就。

猜你喜欢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