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迫切需要无用之用推动科技改变生活

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作”。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作”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即使成为了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对此,有专家指出,从历史角度分析,大量未来的基础科研成果都是为构建这个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实用的直接应用,但经过较长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其潜在价值并造福人类。这些成果虽然暂时无法直接量化,却对于未来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对此态度,一些人提出,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到这些"小技巧"和"技术细节"对于整个创新链条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投资策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那些看似不那么直接但实际上极其关键的小项目和小团队身上。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着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评价这类工作?我们通常只关注那些带来显著结果和收益的大型项目,而忽视那些可能并不立即显现效果但却具有巨大潜力的项目。这样的做法导致了一些非常有前景但是缺乏资金支持的小学科甚至被迫关闭,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或经济回报。

因此,有人建议建立一个全新的评估标准,它能够公平地考虑所有类型的人才贡献,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能得到相应的地位。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每项工作都能继续进行下去。

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提高公众对这些活动了解程度,让大家知道这种所谓的小改变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可能性,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这些事业提供必要支持。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在那种只追求高大上的观念,更注重每一步基本建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真正致力于这一领域的人们,我们应该给予更高层次上的尊重和奖励,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情不是多余,而是一个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基石。

猜你喜欢